最近在看哲理故事,一直都觉着哲理故事所要呈现给世人的道理自己基本都懂得,很不屑于看,但是真正静下心来翻看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哲理故事不单单是在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充满斗志,一步一步坚定的走下去。简单来说,哲理故事都是积极的,很少有消极的看待社会反映社会黑暗的故事。是作者不经世事不懂艰辛吗?我想不是。社会确实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般透明纯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都要屈服于这般黑暗的社会。既然有成功的人士冲破黑暗得到自己价值的体现,社会的天空便没有我们想象的过于黑暗,还是会有阳光普照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迎接阳光灿烂的日子让自己发光发亮。这,应该也是作者的意愿吧。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故事最让我震撼,就是《笼子里的小白鼠》。我觉着这个故事写出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的状态。为了记住这个故事,为了时刻给自己警戒,也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故事,我把它转到博客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点残忍的实验。将小白鼠放到一个有门的笼子里,笼子的底部是金属的,然后,给笼了底部通低电流,使小白鼠受到虽然不致命,但是会引起相当痛楚的电击。如果将笼子门打开,小白鼠会立刻跑出笼子以逃避电击。但如果用一个玻璃板将笼子门堵住,那么小白鼠在遇到电击往外跑的时候,就会在玻璃板上撞一下,然后被挡回来。重复给笼子底部通电,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图逃跑的时候受到玻璃的阻碍。最终,小白鼠学会了屈服,它匐在笼子里,被动地忍受着电击的折磨,完全放弃了逃跑的企图。这时,即使笼子门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让小白鼠的鼻子从门伸出笼外,它也不会主动逃出笼子,而是放弃所有的努力,绝望地忍受着痛苦。小白鼠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描述人和动物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已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
有人可能认为,人和小白鼠不一样,人如果看到有获救的希望,不会连试都不肯试一试。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表现却和小白鼠有惊人的相似。当我们说“理想已经被现实磨平了”的时候,当我们说“现实带给我的是一次次打击,我终于放弃”的时候,我们的表现就是“习得性无助”。
人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他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已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同样,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他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已无论也做不好这件事。就像那只小白鼠――玻璃板其实不是挡在笼子门口,而是挡在它的心里。
这个故事后面的感悟写到“成功者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障碍,从而具备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远的智慧。他们绝不轻言放弃,绝不会被挫折击倒。失败对他们而言,是学习和吸取教训的机会,是下一次努力的台阶。”
现实中,太多的人疲于抱怨,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而这些外界因素最终造就了人们的“习得性无助”。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梦想,不再努力,而是每天每天为了生计疲于奔波。当再回首,会蓦地发现,虽然自己一直在忙忙碌碌,但是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人类之所以能在当前统治自然界是因为人们有理想并能够为之不断努力和奋斗,如果人们仅仅因为外物的优劣而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岂不是一件可悲又可怜的事情?所以,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外物的不佳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这只是庸人的行为。而真正的智者,会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奋斗,直到胜利的那一刻。
不论何时,给自己一个目标,当你全力以赴的奔向它而忽略了周边的艰险时,上帝会抽出身来帮助你。我坚信这一点,你也应该坚信!